俗话说:“一聋三分傻!”反映的就是听力障碍带来的结果。有研究显示,从第一次发现听力有问题到得到检查、诊断、康复,间隔可能长达15年。听力障碍的发生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如“温水煮青蛙”,待发现影响日常交流时,已经到了重度听力障碍的程度,错失了最佳的康复时机。再有,有些老年人宁愿限制个人的社交生活,也不愿承认自己有听力问题。

听力不好的人容易打岔的原因
听力障碍导致听敏度下降,听阈值升高,听阈值的变化在不同频率并不相同,一般高频损失大于低频部分,造成听觉强度感受在不同频率区域不平衡,降低了言语的分辨能力,家人奇怪有时讲的话患者能听懂,有时又听不懂,所谓打岔就是这个原因。

老人听力不好,容易打岔,配助听器会好些吗?助听器可保残存听力
所谓打岔就是这个原因,通过选配适合的助听器,专业调试后一般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超过半数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家人,都曾认为老年人年龄大了,耳背是正常现象,无需在意,这种错误的看法不仅会使老年人出现严重的听力障碍,更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伤害。佩戴助听器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听力状况”,老年性耳聋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干预可保存残留听力,避免听力进一步受损,因为保留残存听力对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出现早期症状后要考虑是否有听力障碍,及早做测听检查,以便及时干预治疗。
老人听力下降有什么影响?
老年人听力下降是正常的,所以不用去管它,不会有什么影响。事实是这样的吗?
听力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尽管不影响寿命的长短,但却对生活质量,认知能力,情感,社会行为及交往能力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据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耳聋的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1.有些能够完全接受耳聋的事实,并进行积极的个人调整。
2.有些则认为自己被冷落,有失落感,进而减少社会交往。
不能正视听力损失的老人,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心情郁闷;沉默寡言;离群独处;多疑猜忌;烦躁易怒等,与家人及朋友言语沟通困难,亲情相处可产生误会或不和谐,使其愈发感到孤独寂寞。

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相比,听力受损的老年人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更差。听力下降,大脑接受声音的刺激减少,需要耗费更多能量来处理声音,因而会牺牲一些本来用于处理记忆和思维的能量,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老年人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在生活中, 老年人会出现沟通困难、交流减少等情况,直至失去社交的兴趣,逐渐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变得沉默寡言,出现自卑心理。
老年性耳聋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干预可保存残留听力,避免听力进一步受损,因为保留残存听力对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出现早期症状后要考虑是否有听力障碍,及早做测听检查,以便及时干预治疗。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