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助听器之后,使用者常会有耳朵被堵塞的感觉,这是由于过量的低频放大和不正确的通气孔尺寸所造成的病人通常抱怨“每个人都好像在桶里说话”,其它抱怨还包括“病人的声音太刺耳,声音太响。。”病人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还有过多的环境低音。
为什么带上助听器老是感觉堵的慌?
配戴助听器时堵耳原因分析如下:
声音过响:因外耳道被堵塞,人体自身产生的声音经过骨传导产生的声能部分滞留在被封闭的耳道内,这部分额外增加的声压也通过气传导途径传入耳蜗,耳蜗接受到了超出助听器参数设置的增益,因此感觉声音过响。
有回声:外耳道被堵塞后,当骨传导产生的额外的声压达到能传递到耳蜗的足够强度时,同时原声源通过口腔散发经助听器再通过气传导也到达耳蜗,这两个声音到达耳蜗的时间差至少 > 0.1S时,听者能感知到有回声。
声音失真:由于助听器堵塞外耳道后,中耳的阻抗发生了变化,以及助听器与耳的阻抗不匹配等因素,导致外耳道的共振峰的声学改变,听者会感觉声音失真。
针对助听器验配中的堵耳问题,将外耳道内滞留的额外的声能释放出去。平衡耳内外的气压,是解决堵耳问题的首选。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通气孔理论:低频的声音能通过通气孔进入耳道或离开耳道。也就是说,通气孔可以让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散发出去,减少堵耳效应。通气孔的内径增加,长度缩短,对低频信号削减更多。
最小接触技术:耳内式助听器尽量做小,将其前端尽可能深的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贴合,其余部分不可做得太饱满,使其助听器或耳模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与助听器或耳模之间有一定的缝歇,从而使软骨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这些缝歇发散出去。
开放耳选配技术:助听器使用了细声管和耳道内置受话器的开放式圆耳塞。带孔的开放式圆耳塞使外耳道的软骨振动的能量释放出去,较好的解决了助听器有堵耳的问题。
助听器的堵塞感觉——处理方法
应对堵耳方法一:
加大通气孔---可使外耳道软骨的低频能量释放出去;使听自已说话的声音更自然。
此方法缺点:
a,只能减轻125-250 Hz 频率的能量,解决不了250-500 Hz 频率能量产生的堵耳。
b,大的通气孔对堵耳才会明显减轻,但容易产生声反馈---啸叫。
c,定制机外壳或定制耳模没有足够的空间制作大的通气孔。
应对堵耳方法二:
加长定制机外壳或耳模深入耳道的长度---只要把长度加深到骨部,软骨的振动能量就会被释放,堵耳效应消失。
缺点:大多数中国人的外耳道较细小,定制机与耳模并不能真正深入到骨部,主要的固定位置仍在软骨部---此法对堵耳的减轻不明显。所以出现佩戴CIC/IIC助听器的听损者,堵耳依然明显。
应对堵耳方法三:
佩戴RIC式/开放耳式助听器---可使用通气孔众多的开放耳塞,且耳塞质地更柔软,耳道软骨部的振动能量可以很好的释放出去,堵耳效应减轻,舒适度高。
应对堵耳方法四:
适应堵耳效应---第一次佩戴助听器的人,容易有堵耳感觉;由于受所选配助听器的影响,产生轻微的,可接受的堵耳感觉时,可说服使用者适应。
---不过这只是不能采取别的措施/别的措施无效时,折中的做法。
耳效应是一个古老而永久的话题。在验配时间中,我们发现堵耳效应不仅存在个体差异,在同一人的两侧耳都存在个别个体迥然不同的差异。堵耳程度与听者对堵耳的心理敏感度、承受度有密切关系。不断深入研究堵耳机制,寻找助听器应对堵耳的方法是我们听力工作者的职责。助听器验配调试中,仔细倾听配戴者的诉求,准确分析堵耳的原因,针对性处理好堵耳的问题,是验配师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
少数患者对于堵耳效应极其敏感,采用上述措施后改善效果不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只能劝说其逐渐适应。这也意味着堵耳效应是目前助听器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