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一般所述"不舒服"的概念通常很含糊,你应首先问清楚到底是什么不舒服,曾经有患者反映戴后感觉头疼、肚子疼甚至牙疼,这里我可以简单地判断这些"不舒服"与佩戴助听器无关,戴助听器"不舒服"的原因通常不外乎声音听觉方面的以及佩戴感觉方面的。
堵耳效应的产生
外耳道分为软骨部与骨部;骨传导声音时,会引起软骨的震动(通常在125-500 Hz);当耳道是开放着时,软骨震动产生的能量会被释放出去,不会被察觉;
然而,当戴上助听器/耳塞后,外耳道被堵塞,软骨震动的能量释放不出去,而存留在耳道内;低频骨导听阈上升,堵耳效应产生。
声音方面不舒服
1)声音太吵,听不清:通常反映在高频或低频噪声过多,掩盖了语频区的声音,使患者不能听清他人说话;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高频补偿不够,同样导致患者语言分辨率差。
解决办法:按照患者的听力损失状况和助听器的频率特性,同时参考患者对声音的主观反应,适当地调节助听器的频响,满足患者的需要。
2)声音太刺耳,受不了:通常并不是反映音量太大,而是助听器的最大输出超出了患者的不舒适阈,因而在听大声时,患者感觉太刺耳,当把音量调低时,又听不见。如果是带有输出调节功能的助听器,可以降低助听器的最大输出;如果是低档的线性助听器,而且又没有削峰限制,只能更换一个带有压缩功能的海之声助听器。
3)啸叫:助听器使用者经常会抱怨助听器佩戴过程中有时会发出"尖叫声",这就是声反馈,这是由于经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传入耳内后被鼓膜或耳道再次反射漏出耳道返回助听器的麦克风造成的。处理方法见上。
4)说话时有回声:基本上都是因为助听器低频增益过多造成的,适当削减低频或总音量,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压缩线路类助听器拐点偏低、压缩过大,适当调节压缩特性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佩戴方面不舒服
1)耳朵堵得难受,感觉闷:如果患者听力损失不是很严重(比如不超过70分贝),海之声助听器上开气孔后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2)耳道感觉刺痛:用耳镜仔细观察耳道,看看是否耳道内部有局部红点,可能是助听器出声管过长触及耳道壁,也可能是助听器头部稍大,剪去出声管,问题是否就解决了。如果不行,可能就得动用工具来打磨了。
3)耳道里红肿、疼痛:如果不是特别感觉胀痛,耳镜观察红肿范围较大,很有可能患者耳道反应过敏,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更换防过敏外壳是可以尝试的办法。
戴助听器都会有堵耳吗
事实上,堵耳效应并非每个助听器佩戴者都有;低频好,高频差的缓降型或陡降型听力图类型的耳朵,更容易产生堵耳感觉。听力图若测试不准确,也会产生堵耳效应。
戴上助听器感觉不适还要戴吗?要
初次佩戴助听器,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什么要适应?因为之前有听力损失,生活中有很多声音是听不到,或者听不清的。比如说:鸟叫声、走路声、风吹的声音;很多听力损失的人是听不到的,当戴上助听器后,一下子就听到了这些声音。有的人就会感觉吵,不舒服。
这种情况,就只有去适应,重新去学习这些声音,因为这些声音本来就是存在的,本来就是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音。不应该去排斥这些声音,而是要慢慢去适应。
所以,现在的验配师,对于初次佩戴助听器的患者,都会告知,前期先在安静的环境佩戴,等三个星期左右,适应了,再去相对嘈杂的环境佩戴,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应的时间不同,就需要耐心。
就像你在黑暗之中的眼睛突然找到了光明,或者睡觉的时候,突然开灯一样,眼睛会感觉不适应。戴助听器一样,突然听到一些平时听不到的声音,就应该去学习,接受这些声音。
建议:如果是第一次佩戴助听器,建议选择耳背式助听器,这类助听器佩戴的效果是最佳的。与同款的定制式助听器相比,耳背式的价格相对会低些,而且聆听效果也更好。当然如有外观需求,也可以选择定制式助听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