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使用者,尤其是低频听力较好者,常常会反映耳内涨闷、自己声音变大等问题。堵耳效应发生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像是在木桶里说话,感觉声音瓮声瓮气或者空洞。这是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的定义:当外耳道口被堵塞后,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称为堵耳效应(occlusion effect).多出现在1KHz以下频率。骨鼓膜机制能很好的解释堵耳效应。由颅骨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其内相对运动的气体,由于外耳道口的堵塞不能散播而全部经中耳传入内耳引起骨导阈值低。
4种方法解决助听器的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出现了堵耳效应,则应按一下方法解决。
a. 首先检查助听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可能由耳甲腔效应引起。耳甲腔效应是指助听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密闭耳道。这时需要抛磨助听器表面减少其与外耳道的密闭程度,降低堵耳效应。
b. 增加通气孔的直径。通气孔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得低频截止频率上移,增加低频衰减程度。减小堵耳效应。使用开放式助听器,比传统助听器拥有更好的佩戴舒适性。
c. 延长助听器的耳道部分。根据声学原理,助听器与外耳道形成的密闭空腔越小,堵耳效应越小。
d. 少数患者对于堵耳效应极为敏感。对于这类患者,只能说服其慢慢适应 另外,现在的开放耳选配理念,让耳朵自由呼吸也是不错的选择。

堵耳效应是一个古老而永久的话题。在验配时间中,我们发现堵耳效应不仅存在个体差异,在同一人的两侧耳都存在个别个体迥然不同的差异。堵耳程度与听者对堵耳的心理敏感度、承受度有密切关系。不断深入研究堵耳机制,寻找助听器应对堵耳的方法是我们听力工作者的职责。助听器验配调试中,仔细倾听配戴者的诉求,准确分析堵耳的原因,针对性处理好堵耳的问题,是验配师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