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助听器和我们的眼镜一样,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最早的助听器就是成为扩音器,只是简单的将声音放大而已,而现在大部分的助听器都是数字助听器。可以根据各频率的听力和患者需要选择性地放大不同频率的声音,还能做到降噪处理,当然也只是大部分,市面上还是存在一小部分的模拟机,也就是扩音器。
配助听器后效果一直不好要怎么办?
人的听力复健是需要很多时间慢慢适应的,尤其是很多人从听力下降到验配,这中间可能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失聪状态。
纵使曾经听力很好,但是听力下降导致耳神经弃用退化,突然有声音刺激了耳神经,耳朵可能听见了但是也分辨不出听到的词句。 甚至因为刺激而出现暂时性听力退化到更差的情况。
大多数人需要6周左右的适应期。而耳神经本身是需要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的恢复活力。
尤其单侧听力损失的人,听力不好的这一侧耳朵的神经退化,大量神经元都偏倒向好的那一侧耳,那么刚刚佩戴助听器后,听力不好的耳朵需要时间慢慢适应。
初戴助听器的人,需要格外的耐心,慢慢增加听的时间,甚至需要家人帮助配合训练听词句。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听力复健是要时间和配合的。
不同的听力损失程度,导致不同的康复效果,助听效果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残余听力,残余听力越多,助听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越早配助听器效果越好,不光是听力损失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2.耳聋性质,通常传导性聋患者的助听效果就比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好。
3.助听器本身,比如音质、技术特性,还包括验配师调试技术和辅导等等;患者的适应能力,有些人戴上后能够马上适应助听器放大的声音,从而改善听力,而有些则需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存在的个体的差异。
4.对于听音乐,由于音乐的频率范围远宽于言语,所以用助听器听音乐效果没有听语言好。举例说,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戴用助听器后及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不易实现。韵律可以明确地感知,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不好,且以往的“字正腔圆”现在会有些“变调”。
5.对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一半左右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因为,电视与收音机放出的声音信号已经与原有的声音不同,这种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失真”;而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会再次改变、再次“失真”。两次“失真”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听不太清楚”。现在许多节目主持人语速很快,如果配有字幕就可以对照理解,如果没有,听懂就很困难了。
6.助听器虽然有许多先进的降噪功能,但还没有聪明到只放大使用者希望听取的信号。因此,助听器的使用有一个“有效”距离,大约为2米以内;具有指向性。
7.开大会的时候,配戴助听器效果难以保障。因为,既有“两次失真”的问题,又有“距离”的问题。如果会场上乱哄哄,效果就更差。餐厅里七八个人在一起你一嘴我一嘴地聊天,也会影响助听器的效果。但是,如果双耳配戴助听器,效果会好得多。
有鉴于此,准备配用助听器的人们一定要对助听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要记住,助听器的作用只是“助听”,不要指望花几千元钱去买“正常的耳朵”。由于每个人的听觉状况不同,希望选用的助听器的性能也不同。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