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可以通过听觉学习一切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如果孩子整天或每天都不使用助听器,那么在他们开始幼儿园生涯时您将发现您的宝宝会明显的落后于其他同龄儿童。甚至可能永远赶不上同龄儿童。
孩子有听力障碍,配了助听器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的说话了?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有的情况例外,比如孩子天生听损严重,一直耽误着没有配助听器,时间长了,孩子的言语发育受到限制的,以及自身言语分辨率差的,戴上助听器效果可能不会那么立竿见影。建议及早到当地的验配中心咨询体验,如果具备验配条件的,一般效果都是不错的。
配完助听器后,听辨是一步,理解是第二步,模仿发声是第三步,形成语言习惯是第四步。其中从辨别声音、模仿发声、纠正语音错误,到形成语言习惯中间难度很大,不知道孩子会遇到多少步!
听觉训练分为四个阶段:
1. 听音训练:感觉声音的存在,对声源做出有无、强弱的感知。类似于“听音辨位”。
有意识地制造各种声音,让聋儿感受声音的存在,并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等表达是否听到声音。培养聋儿对声音的关注、聆听的能力,培养其倾听别人的交谈或文化的意识和技巧。聆听习惯的培养是听觉训练的重要内容。
2. 辨音训练:识别不同声音的区别,感知声音的特性,包括音值高低,长短音、声音节奏等等。
能够察觉声音后,很多孩子还不能体会个中声音之间的差异,通过各种手段培养聋儿各种声音的分辨能力,尤其是语言声及其代表的含义,如什么在发声、音量的大小、远近、代表的什么意义等。
3. 仿音训练:语音最初来自于对父母的模仿,模仿的前提需要对声音产生识别和记忆。训练聋儿复述出听到的音、词、句,并对自己模仿声音产生纠错能力,才能学会更多的语言发音技巧。
4.理解训练:只有理解声音才会在大脑里呈现声音的表象。只有听懂语言,才会理解语意,准确地回答问题。帮助聋儿逐步学会倾听自己的发音、语言的表达与运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及时地加以纠正。聋儿记忆的声音“模样”愈多就愈有利于相互辨别,因此,训练就必须不断重复,加深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只有听觉刺激加深到一定深度,大脑才有可能形成长期记忆而终身不忘。
助听器只放大了音强,声音频率需要聋儿自己去感知,辨别。找到音频的奥秘,他们就找到了开启声音大门的钥匙,剩下的就是“沙场点兵”,把舌头,声带,腭咽、唇齿等都叫醒,大家提起精神,只等大脑一声号令,准备操练起来。
调试或检测聋儿助听器时,很多老师都会使用这6个音来测试中、高、低频的效果,m、u是低频音,a、i是中频音,sh、s是高频音。只有听出绝大部分频率发音的区别,聋儿才会准确模仿,这是聋儿必须要跨过的一道门槛。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