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一般有声音放大的作用。助听器是用来提高听力的一种设备,助听器的好处就是帮助听力差的患者听到声音。助听器的原理就像1个扩大器,能够把接收到的声音放大,引起内耳感音后传到大脑皮质听觉中枢,能够听到声音。
我试过最好的助听器,但是仍然听得不能像正常耳朵一样,我该怎么办?
能看清的东西一定看到了,而能看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看清;同理,能听清的声音一定是听到了,而能听到的声音不一定能听清。听到,是听觉系统的基本功能,而听清是高级功能。
听觉是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以及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协调完成的,包含了“听到”和“理解”这两个层次。助听器可以补偿声音,让我们能够“听到”,但不代表听到之后能“理解”。
助听器是电子产品,只是助听设备,不能治疗听力。只能补偿听力,耳是最完美的听觉感受器,听力下降后如果言语辨别能力很好,那么选配适合的助听器后可以基本达到之前的聆听水平,但是肯定和我们的健康耳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对于音质这块,助听器经过搜集放大后均为电子音会有所失真。永远不能达到好耳朵的真实效果。
听不清、听不懂可能跟以下原因有关:
一、言语分辨率下降
发生听力损失后,大脑的听觉中枢受到的声音刺激减少,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就可能导致听觉中枢退化,从而影响言语理解能力。大多数感音神经性听损人士的内耳、听觉中枢都有损伤,听力损失越严重,言语分辨率就越差,所以很多感音神经性听损人士都有听得见却听不清的情况。
此外,老年人的中枢神经退化,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减弱,和同样听力损失程度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听觉识别能力更差,听不清、听不懂的现象就更为常见。
改进方法:配助听器之后应进行适当的语言康复训练。
①、提醒家人讲话要慢一些,吐字要清晰,自己看着对方的口型,帮助提高对言语的理解。这两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场合都需要佩戴口罩,不利于言语分辨率低的听损人士看口型,可以选配带有口罩言语功能的助听器,以减少交流障碍。
②、自己每天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比如坚持大声朗读,也可以让家人读给您听,自己再复述朗读内容的大致意思,直到全对为止。
③、可以找海之声听力制定专业性、系统化、全面性和个体化的言语康复计划并坚持训练。
提醒大家,初次佩戴助听器会有1到3个月的适应期,适应期内,每天佩戴助听器的时间应该从短到长,佩戴环境应该从安静到嘈杂,给大脑足够的时间,分阶段去适应不同的声音;言语康复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不要想着可以一步到位。佩戴助听器、锻炼言语分辨率都是需要坚持的。
如果不想言语分辨率严重下降,在出现听损后就要及时科学选配助听器,确保大脑听觉中枢得到充足、稳定的声音刺激,维持听觉分辨能力。
二、双耳听损却只戴一个助听器
有些朋友双耳都有听力损失,但只配一个助听器,以为有一边听到就可以了。事实上,另一边耳朵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声音刺激,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会逐渐下降(听力学上称之为“迟发性听觉剥夺”),同样会出现听不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情况。
改进方法:双耳选配助听器。
双耳同步聆听有助于增加聆听舒适感和言语清晰度,强化辨别声音的方向感和立体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讲话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预防单侧性听觉疲劳,避免迟发性听觉剥夺,消除头影效应,抑制(掩蔽)耳鸣等。
三、助听器跟听力情况不匹配
选了跟听力情况不匹配的助听器或助听器参数调节不到位也会导致听不清的情况。尤其是本来言语分辨率就低的感音神经性听损人士,如果所选的助听器比较低端,那么听声效果就更加不理想。
改进方法:即使配了助听器,也要定期回到海之声做听力检测,以便听力师及时调试助听器的参数,使其与您的最新听力情况相匹配。感音神经性听损人士可以选择降噪性能更好、带有原声移频技术的助听器。
成人或老年人多是感应神经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造成中高频损失较多,处理高频(言语清晰度)部分的毛细胞受损萎缩,言语分辨率下降,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听到但听不清的问题,长期下来大脑慢慢就会丢失很多言语记忆,即使在戴上助听器后也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并恢复部分听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建议有听觉障碍的人群及早选配助听器的原因了。早发现,早干预,对现有听力的保护和补偿效果是极其必要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