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听力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自出生到青少年期,听力敏感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成年后出现缓慢下降,每10年就会下降几个分贝,从高频声音开始;老年后,听力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但对日常交谈和生活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听力下降的患者会引起心理变化吗?
听力不好可导致患者的心理变化,其具体表现可因耳聋的程度和患者的年龄而各异,一般来说,心理变化和耳聋的程度成正比。
不少人觉得老年人耳聋天经地义,没什么大不了,但听与说密切相关,听力障碍必然会引起语言交流障碍,最终还会引发心理障碍,造成耳聋老人孤僻、抑郁和多疑。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认为耳聋是残疾,它就不是单一残疾,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多重残疾”。
如果一个人失去听力,那失去听力对人的生活造成不方便,也会给人的心理也带来负担的影响。一个人由于听力损失,可能会被人嘲笑,所以不难理解,那他可能会变得内向、多疑、犹豫不决,甚至对别人产生敌意,这些都是听力损失给他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普通人相比,视力和听力存在障碍的人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¹。以往擅长的社交场合如今却无法再融入进去,以往开会时轻易能完成的多人讨论如今却无法分辨细节,这种情况会加重焦虑情绪,令人感到被孤立进而导致抑郁情绪出现。
听觉反应迟钝,会使大脑思维缓慢,影响与家人和友邻之间的交流,语言辨别率和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有心事不能向人倾诉,有委屈又说不清楚,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密封”的世界里,便容易使老年聋人性格发生变化,变得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完全听不得不同意见,闹得家中争吵不休,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一部分老年聋人抑郁寡欢、焦虑不安、失望悲观;还有些老年聋人在产生自卑感后,非常敏感,特别重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以至于对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也会产生一连串猜想,总担心别人在盯着自己、算计自己,并逐步演变成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精神崩溃。
听障成人往往会以失去兴趣为由来避开有社交的活动,而不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但并不是所有听障成人都会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往往与听力损失有关。所以,这也是需要听力师或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注意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