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Austar Hearing)成立于2003年,是专业从事助听器等声学相关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通过科技改善听障人士听力。作为国内知名助听器品牌,欧仕达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完全自主算法的助听器企业。欧仕达助听器自主研发高性能音频信号处理算法,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和外观设计专利等,具有自适应环境分析及转换系统、内置式耳鸣掩蔽器、高性能全频跟踪降噪、超高净空增益防啸叫功能、ILOG验配数据存储器等高端助听器技术。
21dB声学人专访欧仕达,来向读者分享国产助听器品牌近年来在市场中做出的努力。

—— Q1 ——
21dB声学人:助听器作为解决听力障碍的有效手段,过去助听器市场大部分常年被瑞士、丹麦、德国等一些海外巨头垄断,针对目前的国内外助听器市场形势,欧仕达做了哪些努力来帮助我们的市场结构进行转变?
欧仕达:我们致力于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用户满意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产品方面,目前,助听器高端市场需求尚未饱和,如产品的综合实力和体验还未完全满足用户的高要求,这也是我们的发力点。在研发投入上,我们极为重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算法到软件、结构、电子、声学及听力师,我们做了相对完整地布局。再者通过市场反馈,检验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度,这也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则和践行的标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产品已经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其次,渠道建设方面,欧仕达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优先在三四线城市开展业务,通过对经销商进行严格系统的培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经过多年合作、市场验证,好的产品加上优质的服务,为我们赢得更多机会。
—— Q2 ——
21dB声学人:针对国产助听器算法依赖进口的问题,欧仕达公司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之路,自研助听器芯片和算法,相较于国外的品牌来说,欧仕达有哪些侧重点领先?
欧仕达:五大厂商在市场上的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但是,我们的算法布局也已经在我们目前的产品中得到体现。比如,针对中文发音,我们进行了大量本土化的改进,力求捕捉汉语的特点,使中国话听起来更加清晰、准确。在这方面,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另外,我们在AI降噪和AI算法方面亦有布局。包括在验配方式上,我们主要通过对验配师的培训,配合云端和自主验配的算法进行优化。
自主验配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各大厂商也都在积极布局。但,鉴于目前助听器主要使用群体年龄较大,对助听器操作便利性有较高要求,加上助听器作为医疗产品需提供附加服务,通过验配师提供验配服务的方式来建立与患者的信任关系,这种服务所带来的价值不是简单的手机应用可以替代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助听器行业中AI技术确实可以解决许多问题。首先,从产品角度来看,我们目前的一个方向是利用AI模型进行优化,以实现助听器降噪效果。助听器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则解决用户从听不到声音到能听到声音,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二则在相对嘈杂的环境中,助听器的降噪效果较差。我们希望改进语音效果,使有用的声音更加清晰,无用的噪音和杂音得到更好消除。这一方面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AI我们也取得了突破。此外,未来我们还将根据不同场景进行适应性深入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所需内容,去除不需要的内容,使助听器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和感知能力。
—— Q3 ——
21dB声学人:助听器作为解决听力障碍的有效手段,过去助听器市场大部分常年被瑞士、丹麦、美国、德国等一些海外巨头垄断,在设计过程中也以欧美使用者为基准,欧仕达公司最新推出的海蓝鲸系列作为针对中文语言市场的助听器,在这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欧仕达:欧仕达公司的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言语信号处理方面,中文语音的频率与英文相对不同,特别体现在中高频区域,若处理不当,会影响语音的准确度。
其次在调试方面,体现在验配过程和验配公式的优化,细节加强,更有针对性地研发。
不同于其他语言,中文语音涉及到语音音调,在临床方面,“听得到”这一点我们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听得清”依然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挑战。
—— Q4 ——
21dB声学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包括欧仕达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遇到声学人才方面的问题?
欧仕达:相对而言,中国助听器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有两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一则缺乏既具备技术能力又了解助听器验配和临床需求的人才,二则缺乏优秀的助听器验配师。目前中国的验配师水平良莠不齐,主要靠助听器机构自己培养或助听器厂家培训,但这样的培训还是不够完善,需要更多力量的介入参与,使助听器验配师这一职业群体更加专业化。
>
—— Q5 ——
21dB声学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于助听器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听得见、听得清”的阶段,相较传统助听器,AI助听器可以为用户带来哪些聆听方面的改善呢?以及未来的市场关注点是否也会产生更多变化?
欧仕达:目前来看,短期内实现AI方面的突破可能还有一定难度。虽然AI模型在降噪方面已经非常好,已经存在很多模型。但是它的难点在于一旦应用到助听器上,需要的计算能力超出了当前芯片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大范围的压缩,同时保持降噪模型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需要大量的研发工作来解决目前的物理条件限制。
当然,随着芯片的计算能力和功耗的逐渐改善,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解决。我们最新的AI模型使用了原模型6%的算力,实现了原模型70%的降噪效果。它在冲击噪音、抑制反馈等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在复杂环境下的听力状况。此外,它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场景和满足用户需求。这个模型在建立之后,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或长期使用情况不断自我进化,甚至比患者自身更加了解。这样的AI方向将给助听器带来明显的改变。虽然数据的完善还需要时间,但我认为AI技术,在未来一定会为行业带来更多益处,市场关注度和接受度也将逐渐提高。
文章撰写:21dB声学人
21dB声学人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旗下科技媒体,专注于声学新技术、音频测试与分析、声学市场调研、声学学习社群建设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