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显示,现在胎教很受欢迎,胎儿的素质和胎教是息息相关的,而受过胎教的幼儿,不但发育更快,而且反应也更灵敏,因此,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大家只知道胎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使胎儿能够健康的发育,并且一定程度的激发胎儿内部的潜力。
胎教到底有用吗?对听力的影响是怎样的?
其实一直以来对于胎教的争议颇多,有的专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胎教对胎儿发育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有电生理实验证明,声音传给胎儿,胎儿的心率、胎动、呼吸会产生变化,说明声音对胎儿产生刺激,但声音对胎儿来讲,并不是你放什么音乐,他就听到什么音乐,无论何种音乐对胎儿来讲都是噪声,胎儿无法感觉到音乐,只能感觉到一种声音的刺激。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长期大音量的刺激,肯定会对听觉神经有影响。
怀孕几个月可以胎教
胎教,是为开发胎儿潜在能力而施行的胎儿教育。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 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 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胎教是孕妇通过自我调控身心的健康与欢愉,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给生长到一定时期的胎儿以合适的刺激,通过这些刺激,促进胎儿生长的一种提前教导方式。
许多人以为胎教就是教育胎儿,或者说让胎儿接受教育,这是一种误解。胎儿是没有思维能力的。

胎教的时间不宜过早,最适合的时间为怀孕4~6个月之间。怀孕前3个月,由于胎儿的感觉器官还没有发育,此时进行胎教反而容易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怀孕 第四个月到第六个月之间,胎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最适合进行胎教;第17周开始,胎儿就不再一味的睡觉了,此时每天都有清醒的时刻;第21周开始,胎儿的眼 睛就能睁开了,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第25周开始,胎儿的大脑皮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开始能够感受听、闻等不同感觉;第29周开始,胎儿已经可以对外界 的声音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所以胎教事宜在此段时间开始为宜。
胎教时的注意事项
1、孕妇从孕26周开始让胎儿听胎教音乐,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天1~2次。用录音机放音,孕妇距音箱1.5~2米,音箱的音强在65~70分贝。
2、如果用耳机在孕妇腹壁放音,则耳机处为60分贝即可。孕8个月后反复播送一首固定的乐曲,可为出生后的孩子培养音乐爱好,并为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打下基础。
3、作为胎教音乐,要求在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等方面,应尽可能与宫内胎音合拍。刘泽伦教授指出,若频率过高会损害胎儿内耳螺旋器基底膜,使其出生后听不到高频声音,节奏过强、力度过大的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
4、播放音乐时不要使用普通传声器,并尽量地降低噪音,胎教还需与婴儿教育相连接。
胎教有什么好处
胎教不但有科学道理,而且也可以通过“基因开关”影响到胎儿。在怀孕期间,你可别小看了父母的言行,如果心情舒畅,经常听音乐,这些行为可以通过表现遗传 来调控基因,一旦这些基因开关被打开之后,母体基因的“编程效应”就通过神经因子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从而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
如果在妈妈腹中受过胎教,宝宝出生后会:
1、好带不爱哭:由于受过胎教的宝宝感音能力较好,所以每当听到母亲说话声、脚步声或摆弄食具的响声就能停哭。若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容易养成规律的昼夜生活规律,使父母得到较充分休息。
2、较早与人交往:受过胎教的宝宝出生后2-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同大人“对话”,模仿大 人吐舌、咂舌、张口等面部表情,能自已找到乳头,较早学会逗笑,两个多月就认识父母(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满3个月后才认识父母),3个月会做藏猫猫的 游戏(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到4~5个月才会),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已的名字(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到6~7个月才行)。
3、较早学会发音:受过胎教的婴儿满月之前会发出除啼哭以外的发声,两个月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会发几个辅音,5~6个月发出的声音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使母亲明白宝宝是饿了还是要大小便,使母亲照料起来更方便。
4、较早理解语言:胎教使婴儿较早理解语言和较早学会同人交往,会用姿势表示愿望,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会“察颜观色”,显得特别灵活可爱。
5、较早学会口头表达:总之,胎教能提高视听分辨能力,受过胎教的孩子认字、听课、唱歌、游戏与人交往等能力均较强,胎教可以全面开发孩子的智能。
胎儿确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奇能,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来实现的。孕26周左右胎儿的条件反射基本上已经形成。在此前后,科学地、适度地给予早期人为干预,可以使胎儿各感觉器官在众多的良性信号刺激下,功能发育得更加完善,同时还能起到发掘胎儿心理潜能的积极作用,为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奠定下良好基础。因此,孕中期正是开展胎教的最佳时期,万万不可错过。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