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是指听觉系统中由于部分或全部器官发生病变而导致的听觉信息获取不全或丧失。“哑”是指发音器官(包括声带以及参与发音的组织肌群如唇、齿、腭等)的疾病造成的发音障碍。
哑巴和耳聋有关联吗?
人之所以会讲话,这完全是通过后夭学习获得的。学习语言的基本条件除了要有健全的大脑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听力。据近代科学研究,正常发育的婴儿在胎儿期就已有听力,并习惯于倾听母亲的心跳声。所以妈妈若左手抱婴儿,则孩子可因听到母亲心跳声而比较安静。新生儿一般在两周后听觉开始集中,并逐步对世间的声音有所反应,特别是悦耳的轻音乐往往会使婴儿情绪愉快,甚至会使婴儿从大声啼哭中安静下来。
孩子出生半年后开始呀呀学语,但起初发出的都是一些原始音,到1岁左右,语言学习便进入飞跃阶段。此时若无听力,就不能学会说话,即成为聋哑儿。一般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由于反复实践的机会尚少,语言能力尚不巩固,此时若失去听力便失去了语言强化的机会,原已学会的话语还会忘记,最终也将成为聋哑。
如再长大些,到7-8岁,情况就好得多,此时即使耳聋,多能保留原有语言能力,只不过久而久之在语音语调上有些走样,但基本上还能进行语言表达。如果在成人,则由于语言功能早已健全,不可能再有语言障碍,虽聋而不会哑。归根到底,产生哑巴的根源在于幼时的听觉障碍,在于聋。
有些家长带了聋哑孩子来求治时往往要求医生详细检查孩子的舌、咽、喉等发音器官,认为是“舌头下面的筋绊住了,才不会讲话。”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发音器官有病只会使声音嘶哑、语言不清或咬字不准,而绝不可能不会讲话。因此诊治的重点应放在耳聋上,只要有一定的听力和良好的大脑,便可学会讲话。上面所说的聋哑,大多是全聋(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大声叫喊也听不见)造成的结果。
如果是中等度聋(听力损失40-55分贝),则尚可勉强听到日常会话,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讲话推迟1年左右,以后慢慢仍会讲话。’若是重度聋(听力损失55-70分贝),只能勉强听到大声讲话,这种患儿的说话能力最少得推迟2一“年,而且往往讲话不清,有不完全性语百障碍。耳聋患儿中还有很多是高频听力损失,低频听力保留尚好,如耳毒性抗生素中毒性聋放是如此。此种患儿往往念二、五、八等低频词尚清楚,念三、四、七等高频音则困难,这种现象同样说明有耳聋存在而不是“大舌头”。
诊断成人的聋哑并无困难,但对儿童则往往不易鉴定。年龄越小,困难越多。以往习用拍手、铃声等声响来观察患儿有无反应,检查比较粗糙。近十年来听力学检查有重大突破,已从过去的主观测听阶段(即根据被测者表示听到与否来决定其听力水平)跃入客观测听阶段。不用被测者示意,从听觉经路的各段神经电波的变化上即能查出听力,从而对耍幼儿的听力检查就更为客观和可靠。我国已有一些单位对新生儿进行此项检查,以早期发现先天性聋,但尚不能普及。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当今医疗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多数耳科致聋性病变都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无法进行医学治疗的听力障碍问题还可以通过助听器或电子耳蜗进行康复干预,语言交流还可以通过言语康复训练的办法进行康复治疗,“十聋九哑”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