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临床常见的耳朵流脓可以按照疾病的病变范围划分为外耳道感染和中耳感染,其中单纯的外耳道炎是指局限在外耳道的炎症,不累及中耳。人的耳道深处有一个膜性结构进行自我保护,临床上称之为鼓膜,鼓膜之外称为外耳,而其内侧包括了中耳以及内耳等重要结构。
耳朵流脓是中耳炎导致的吗?
耳朵流脓不一定是中耳炎导致的。如果耳朵是在碰撞或者外伤之后有脓液流出,这可能是外伤引起颅底骨折后的积液,而不是中耳炎引发的耳朵流脓。如果是中耳骨膜穿孔,耳道内就会有液体流出,呈脓性或者脓血性,这种则可能是中耳发炎导致的耳朵流脓。耳朵流脓后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对症治疗,加强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多吃水果和蔬菜,要按摩外耳道。
外耳道感染
外耳的感染,多是洗澡、游泳反复进水或挖耳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耳道炎症,这些感染往往会被鼓膜挡在耳的外部,也就是外耳。
不良习惯导致耳道皮肤屏障破坏,形成感染灶,伴或不伴耳道耵聍栓塞(俗称:耳屎),耳道就会流脓、流黄色液体或者白色分泌物,外耳道流脓主要包括了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病。这些单次发作或者容易反复的外耳道感染,不影响中耳的,常常会因为一过性的耳道分泌物过多形成传导性的听力损失,带来耳闷的不适感,经过耳道清理、抗炎等治疗后常常可以恢复。
中耳感染
中耳相关的反复耳流脓,也就是极有可能反复流脓就聋的相关疾病。一旦炎症侵犯中耳,就更加要重视。中耳的感染主要是指致病菌经咽鼓管、中耳乳突骨性缝隙、血源性、外伤感染的鼓膜进入中耳形成的炎症。
作为人体听力传导的重要结构,中耳内有人体最小的骨头,即锤骨、砧骨和镫骨。
引起中耳流脓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类: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前者临床上根据疾病病程,以6周为界限又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出现鼓膜穿孔后可能会出现波动性溢脓,迁延不愈则会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出现耳痛、耳胀、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积极、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减少和避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最有效的办法。如病程中出现鼓膜穿孔,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以自行愈合。而流脓停止后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建议手术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在临床很常见,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活动期持续流脓,而静止期则无明显流脓。活动期通过抗炎治疗后往往可以控制感染,但由于缺乏正常鼓膜的保护,外在细菌可以轻易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再次出现炎症。反复感染、反复流脓不仅可能引起鼓膜穿孔范围变大,中耳反复积脓,炎症还可引起粘膜肥厚、肉芽组织增生,增生组织可使听小骨形成黏连,并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治疗后很难恢复到健康水平。所以,为避免病情加重,建议及时治疗,尽早手术,清除中耳病灶,重建中耳传音结构,避免反复感染。
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中耳内异常增生的囊性结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断性耳流脓,脓液恶臭味及听力下降。伴有流脓的胆脂瘤常常是伴有感染的后天性中耳胆脂瘤,这种囊性结构是可以破坏周围骨质的,吃骨头的!理解么?胆脂瘤不仅可造成听小骨吸收,也可能造成颅底骨质破坏,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因此需要尽早外科干预。
所以耳流脓必须要到医院就诊,专业医生会通过相关检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耳炎症状
在出现中耳炎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我们的耳朵里面有闷胀的感觉,有的时候好会听不见人在说过,其实有这种症状的出现那么一般就是中耳炎的发生了,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听力减退:在日常的生活中中耳炎的症状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困扰,相信大家也是了解的,它会出现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在发生中耳炎的时候我们也是会出现耳朵痛的现象发生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忽略,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