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孩子听力介入的晚,造成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先于听觉,在恢复听力后他们要经历“听到、听清、听懂”的过程,同时学习如何发音、产生言语,同时结合认知理解产生有意识的语言。听不见声音对于儿童,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声音刺激,并且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来校正发音时唇、齿、舌等的摆放位置,会对其说话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患儿的整体认知能力、社会技能、生活态度和自尊心等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做好儿童听力健康及听力残疾早发现、早干预和早康复具有重大的抢救性意义。
所以我们说:“听”清楚才能“说”明白!
对于正在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孩子来说,“听”永远是第一位的,同时排除视觉干扰,当你发现孩子在有意识地看你的嘴的时,一定要注意遮口。
听觉康复训练专家总结的经验是:
安静:刚刚开始康复的孩子,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康复,最好的环境是家里或单训教室。家长对孩子说话可以一人为主导,一人为补充,千万不要七嘴八舌,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最后造成“听而不闻”。
准确:家长要找准孩子听力好的耳朵讲话——即优势耳,语速要基本正常,可以略慢一点,说话音量就是正常音量,不能大喊,因为大喊大叫会使声音扭曲,还会引起孩子反感。
引导:对于突然出现的声音干扰,要学会引导,例如:手机突然响了,不要一下排除这种干扰,要说“宝宝听:这是什么声音?”停顿3秒钟,“是手机响了,有电话!”然后再拿起电话让孩子看一下。先听后做是重要原则!
灵活:家庭康复以游戏和生活情景为主要内容,工具和方法都要灵活有趣!例如:做听放练习,教学工具和手段要多样化,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条件反射,“用积木就会做,用别的就不会了”是不行的。父母之间可以为孩子做示范,用有趣的方法、表情、声音让孩子觉得“这个游戏真有趣啊,我也要玩儿”,孩子自己成功后要表扬,可以用“鼓掌、伸出大拇指”作为奖励。
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里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 道路就是充满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福一些。
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会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的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堤防,怕这个怕那,过分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培养聋儿良好的用耳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用多种方法让聋儿听不同的声音,以引起他的兴趣。比如家长可以将耳朵贴在收音机前,一边听声音,一边呈现出一种愉快的表情,小孩见到后,他会模仿并将戴助听器的耳朵凑过来,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选一些儿歌,音量可适当放大,以引起他对声音的注意。
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的心里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