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或收听音乐时,有人喜欢把音量开得很大;特别是年轻人,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一听就是几个小时。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对内耳听觉器官的神经末梢造成不良刺激,对听力的损害也很大。
还不时有突发失聪的报道。小王是个音乐“发烧友”,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放音乐,平时走路、工作她都习惯带着耳机。不仅这样,她还经常把声音开得很大。忽然有一天,她的耳朵听不到声音了。医生建议,年轻人听音乐切记不能声音开得太响,戴耳机时间也不能太长。
耳朵号称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然而很多人却不爱护自己的耳朵,不少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因为长时间听歌听力已经不太好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耳朵听力呢?怎么保护耳朵听力呢?
年轻人,如何保护听力?
1、避免各种噪音。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如果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2、避免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3、避免乱挖耳朵。
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婴幼儿更要禁用这些药物。
5、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等。所有这些,都是保护耳内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
6、少吃高脂肪食物。
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7、积极医治感冒。
因为感冒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另外,如用力不当擤鼻涕,会使鼻涕中的病菌不小心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8、避免长时间使用“随身听”。
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如果发现自己的听力下降,那么就应该尝试去改善。选择相对安静而安全的环境来训练自己。闭上双眼,安静的呆着,只运用耳朵工作,用耳朵去辨别身边的细小的声音,感受并辨别每种声音的不同。希望大家都能对我们的耳朵重视起来,很好的保护它们!
很多人会定期健康检查,然而却时常遗忘听力的项目。生活在充满刺声音刺激的年代,定期安排听力检查是绝对必要的,尤其是在高噪音环境的工作人员,更应定期听力筛检,才能确保听力健康。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