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宝宝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咽部感染比较容易经此管传入鼓室,加上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当宝宝溢乳或呕吐时,乳汁加上鼻咽部的细菌就有机会通过咽鼓管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临床数据显示,中耳炎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大约有2/3的宝宝在这个阶段曾经有一侧或两侧耳朵受到感染,患上中耳炎,而其中70%的中耳炎发生在感冒后,主要是宝宝感冒后抵抗力下降,更易被病菌侵袭。
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易患中耳炎,吸入二手烟、不当的母乳喂养、家族遗传等原因,也会造成孩子更易患中耳炎。
怎么预防孩子得中耳炎?
1、垫高枕头。
对于一周岁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比平时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即可。
2、卧室使用喷雾加湿器。
空气干燥会引起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从而造成中耳炎的发生。要值得注意的是,加湿器必须要保持清洁,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另外,你也可以采用以温热的毛巾为宝宝敷鼻子以减轻鼻腔的肿胀和阻塞。
3、尽量少含奶嘴。
现在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平时含个奶嘴在嘴里,这种小道具虽然能让孩子保持安静,但实际上却会大大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的危险。研究发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无论您选用的奶嘴采用了多么先进的工艺技术,都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
4、鼻腔尽可能保持清洁。
如果宝宝的年龄和能力允许的话,应该教会他自己用手帕或纸巾经常擤鼻子;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可以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
5.注意拧鼻的方法。
即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吹气,对侧鼻孔的鼻涕即可擤出。一例拧完,再拧另一侧。或者将手帕、卫生纸放在鼻前方,不压鼻孔,用手轻轻扶放在鼻两侧,只是用力由鼻孔向外吹气,将鼻涕拧在卫生纸或手帕中。如果鼻涕过于粘稠,不易拧出时,可以滴用麻黄素药液,使鼻腔粘膜血管收缩,鼻道增宽,然后再拧,就容易将鼻涕拧出了。
6.预防错误游泳
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但若没有利用正确的方法去进行游泳,是会有危害的。游泳时一定要用嘴巴吸气,用鼻子出气,不要让水进入鼻咽部,跳水时利用外耳与水面接触,双手应先入水,游泳时需要睁眼,以此保护耳朵,减少中耳炎的发病率。
7.预防急性传染
一般急性传染是会引起中耳炎的,包括脑膜炎、中毒性菌痢、肺炎、流感等,细菌进入鼻咽部或通过血液引起的感染病,都会引起中耳炎,因此需要及时治疗这些感染病,增强抵抗力,减少引起中耳炎的机率。
8.预防邻近器官
对于中耳邻近的器官也要做到预防,鼻咽部是需要保护的,如果这些器官发生了病变,例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都会并发中耳炎。
9.正确婴儿喂食方式可以预防中耳炎
这些生活小细节可以显着减少中耳炎在他们孩子身上的发生几率:
①、用瓶子喂奶时候不要让瓶子举得太高。让婴儿垂直握住奶瓶,进行喂食。同时保证婴儿不要吃得太快,避免营养液溢出,流入中耳的咽鼓管。
②、婴儿躺在床上时,不要给婴儿喂食。因为躺着的时候不利于吞咽,会导致过剩的营养液从婴儿口中流出,极有可能流到耳朵,造成中耳炎。
10.戒烟、避免二手烟引发中耳炎
研究表明,与无烟家庭相比,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患中耳炎。香烟会刺激鼻腔通道和中耳腔的内膜,进而干扰耳咽管的正常活动。如果您戒不了烟,那至少别在家里抽烟。
那么哪些现象能帮助你初步判断宝宝得了中耳炎呢?
患中耳炎的孩子常会感到耳部有种烧疼的感觉,在吃奶或者进食时更加明显,因为吸允和吞咽时,中耳会受到压力,疼痛感更强,有时也会因为疼痛而无法入睡。
中耳炎有时会伴有发热,并且,感染还会影响到前庭系统,使孩子的平衡能力减弱,行动起来会比平时更加笨拙。
当你发现孩子的耳朵里流出脓液时,意味着孩子耳朵的鼓膜上已经有了穿孔,使鼓室的积液流出。
患中耳炎之后,孩子的听力也会有可感知到的下降,因为鼓室内的积液影响到声音的传导。
当你感觉自己的宝宝听力有些下降时,仔细观察和记录宝宝耳部是否疼痛,是否有发热,是否有流脓,若发现其中一种症状时,那么你的宝宝很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将你发现的症状告诉儿科医生,去做个更详细的检查吧。
延伸阅读
中耳炎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听力下降,如果中耳炎流脓突然增多或减少,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还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中耳反复发炎还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肿瘤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