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聋的原因是什么?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老年性耳聋的原因是什么? 2019-01-17

临床上将老年开始出现的,双耳对称的,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称为老年性耳聋,人体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现象,老年性耳聋是因为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根据听力学的研究,男性约从45岁以后开始出现听力衰退,女性稍晚,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耳聋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那么,老年性耳聋出现的病因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长期接触噪音

据Rosen调查,苏丹地区偏僻部落人的听力,比城市居民听力好,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多能保持较好的高频听力。Weston(1964年)调查城市居民老年聋发病比乡村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噪音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同饮食习惯的影响

据苏联(1976年)普查莫斯科及格鲁吉亚两地区居民听力发现,后者地区多吃素食,冠心病发病率少,老年听力多保持较好,而莫斯科居民以肉食为主,血胆固醇较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高,老年听力亦差。

三、遗传因素

Lowell(1977年)将耳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5岁以下有家族耳聋史,为平坦型或盆式听力曲线;65岁以上无家族耳聋史,为下坡型听力曲线,语言识别率低,遗传基因占主导地位。在遗传上,男女性别亦有不同,女性组织耐受性比男性强,而且男性接受恶劣环境和噪音的损伤机会也比女性者多,吸烟饮酒比女性多,故老年性耳聋男比女多两倍。

四、人耳蜗血运中锌含量下降

60岁以上老年人耳蜗血运中锌含量下降,是听功能衰退的因素之一。应慎重使用耳毒性药物和尽可能避免强噪声刺激,老年人还要注意情绪,做到遇事不怒,常吃素食,少吃高脂肪食物,以减少高血脂症。积极防治某些老年性疾病也将有助于控制和改善老年聋。
五、耳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

即由于机体的衰老,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还可引起血管硬化,骨质增生,导致内耳血循环障碍,以致听器官退变,产生耳聋。


本病患者听力下降一般双侧对称,呈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听力曲线多呈以高频下降为主的斜坡形,有时呈平坦型。除听力下降外,往往还伴有眩晕、嗜睡、耳鸣、脾气较偏执等。

怎样才能延缓老年性耳聋呢?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避噪声。在长期的噪声喧哗刺激下,听觉器官长时间处在兴奋状态,促使听觉功能极度紧张疲劳,这样年长月久地持续下去,便使听神经细胞发生僵化萎缩,听力下降。

戒烟忌酒。烟中的尼古丁及慢性酒精中毒,可直接损害听骨、听细胞及神经中枢。烟酒均可诱发脑血管的舒、缩紊乱,造成耳内的供血不足,诱发听力下降。

慎用药物。老年人一定要慎重使用有损害听神经的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水杨酸类的制剂也应慎用。
体育锻炼。要坚持加强体育锻炼,如经常跑步、舞剑、打太极拳等,增强周身血液运行,以改善内耳的营养供应。锻炼最好从中年后就开始,并要长期坚持下去。

老年性耳聋是人体器官老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听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器官也随着老化,出现的听力减退。意见建议:建议给老人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帮助恢复部分听力,避免在噪声的环境里生活,避免老人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可以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最好不吸烟不喝酒,如果有原发性疾病应及时治疗。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