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可以治好吗?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搏动性耳鸣可以治好吗? 2019-01-23
搏动性耳鸣即为病人主诉耳内有如同心脏或血管脉搏跳动样耳鸣声,有的如波涛声或有的如脉搏声,很有规律,仔细观察其跳动节律,多数和心脏跳动次数一致。这类耳鸣常归纳为客观性耳鸣。这类耳鸣多为血管性异常所引起:一类是血管的病变畸形,如颅底静脉系统异常、头颈部动脉或静脉畸形等,临床上最常见病因有高位颈静脉球体瘤与乳突导静脉畸形。

什么是搏动性耳鸣?
所谓的搏动性耳鸣,就是主观感觉到一侧或双侧听觉中有和心脏跳动节律一样的声音,血管性杂音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病变局部的血流由层流变为湍流,背后的病理是颅内外的异常血管结构,分为静脉性,动脉性和其他血管异常等,前两种占多数。

搏动性耳鸣可以治好吗?
绝大部分是可以永久治愈的。
搏动性耳鸣主要为血管性,临床检查中在眼眶周围、耳后、颈部用听诊器一般都能听到杂音。动脉性杂音相对明显,压迫颈动脉可完全消除或减轻耳鸣。静脉血流缓慢,杂音相对较弱,局部用听诊器有时不能听到;但是用手挤压颈部的颈静脉,杂音(或耳鸣)就会明显减弱或消失,也可因头转向同侧而减弱或完全消失。
对于症状较轻的搏动性耳鸣,如果患者本人能适应和忍受这种刺激,则以调整情绪并继续观察即可。让自己习惯耳鸣是一种常用方法!临床上多数耳鸣患者在心理暗示和对症治疗后均能得到缓解,因此对顽固性搏动性耳鸣导致的焦虑或抑郁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无效而又有上述血管结构的异常,再考虑行介入干预。
如果采用积极干预,介入治疗是常选方法。介入治疗主要是经血管内将狭窄的动脉或静脉用支架成形,或者处理好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等病灶,恢复正常血管腔的形态,血流异常状态就消失了,这样杂音就不会形成了,耳鸣可也以消失。

搏动性耳鸣的危害

1、影响情绪:长期严重搏动性性耳鸣可以使人产生担心、心烦意乱、忧虑、焦急、抑郁等情绪变化。

2、影响听力:干扰所听的内容,造成听力障碍,常常听到声音但分辨不清别人在说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听力下降。

3、影响睡眠:患者会在夜深人静时感觉耳鸣特别严重,入睡困难。即使入睡,也得不到有效休息,使患者烦躁不安,辗转难眠。

4、影响工作:因为听力障碍,使患者听不清说什么,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工作的效率,给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防保健健】
1、日常注意:
(1)、避免噪声;
(2)、不吸烟、忌浓茶:尼古丁使血管痉挛,耳鸣加重;洒影响咖啡因收缩脑血管,加重耳鸣 。
(3)、慎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4)、低盐、低脂:高钠加重迷路积水,高脂引起耳蜗血流量减少,长期高脂引起动脉硬化,均加重耳鸣。

2、保健操:
(1)、摩耳轮—以双手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推摩,直到耳轮 发热;
(2)、拉耳垂—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垂60次;
(3)、拔双耳—两手食指插入耳孔,先旋转3次,然后突然松手拔出,耳中“啪啪”鸣响6次;
4)、鸣天鼓—用掌心堵住双耳,手指放在脑后,用食指压中指并滑下,轻弹后脑部“咚咚”鸣响60次;
(5)、摩全耳—用双掌心摩擦发热后,分别摩擦耳正面与背面各6次。

专家提醒:搏动性耳鸣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切勿拖延时间而加重病情。更不能乱自用药,以免带来副作用。如确无特殊疾病,则不必紧张,应保持心情愉快,转移注意力,耳鸣或可减轻。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