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婴儿远较成人易患耳疾。因婴幼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咽鼓管仅为成年人的一半长,而且管径粗,位置较水平,管口常呈开放状。因此,鼻咽部细菌及分泌物容易经过此管进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宝宝得了发生中耳炎后一定要看医生,遵医瞩认真治疗,不能自行服消炎药而使宝宝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尤其是婴幼儿期的宝宝机体抵抗力低,中耳炎可以向附近器官扩展,如引起乳突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急性中耳炎患儿表现为耳朵疼痛,早期啼哭不止,并经常用手抓耳,伴发热、拒奶等症状。如果伴有鼓膜穿孔,还可见粘液脓性分泌物流出耳外,患儿听力减退。患了急性中耳炎,应该积极、彻底地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如何检查小儿中耳炎?
1、CT扫描。此检查是中耳炎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做的检查之一。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的观察出中耳内的病变情况,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2、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说明中耳已经严重发炎。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可显示听力损失程度,重者可达40dBHL左右。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鼓气耳镜检查鼓膜受损状况。中耳炎的产生具有内外夹攻的多种可能性,像鼓膜受损就是由外耳道方向进入中耳道引发中耳炎的原因之一,因为鼓膜一旦受损,一些细菌、病毒、污水等感染就会没有阻碍,长驱直入进入耳朵里。所以需要用鼓气耳镜来检查下鼓膜的受损状况,一旦发现损伤严重,或药物使其愈合,或做鼓室成形术等进行手术修补。
判断小儿中耳炎的简单方法
1、发烧,中耳炎往往伴随着突然出现的发烧,体温可升至37.8℃至40℃。
2、疼痛,这是典型的中耳炎症状。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当吸吮和吞咽动作压迫感染部位,使宝宝感到疼痛。因此,宝宝可能会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也可能不愿意入睡,因为一旦中耳发炎,卧姿反而会加剧疼痛和不舒适的感觉。
3、看有无化脓,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虽然这种症状对身体的危害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可怕,但仍然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做专业处理,以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感染。
4、听力障碍:由于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因此中耳炎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具体的表现为,他/她可能会把电视机的音量放得比平时更大,或者经常会要求你重复刚刚讲过的话。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感冒时要特别注意耳部 是否有异常,另外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给孩子洗澡、洗头时,尽量避免污水流入耳朵。给孩子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粘 膜而引起感染。
一般来说,婴儿远较成人易患耳疾。因婴幼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咽鼓管仅为成年人的一半长,而且管径粗,位置较水平,管口常呈开放状。因此,鼻咽部细菌及分泌物容易经过此管进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患儿表现为耳朵疼痛,早期啼哭不止,并经常用手抓耳,伴发热、拒奶等症状。如果伴有鼓膜穿孔,还可见粘液脓性分泌物流出耳外,患儿听力减退。患了急性中耳炎,应该积极、彻底地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